Conducting synonym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另外網站Q. What are Boolean operators? - LibAnswers也說明:This is particularly helpful when you are searching for synonyms, such as “death penalty” OR “capital punishment.”.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英語學系 張妙霞所指導 余瑞瑩的 中文表向下動詞的語法及語意分析 (2021),提出Conducting synonym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近義詞、移動動詞、非賓格動詞、概念結構系統、概念隱喻。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 賴惠玲所指導 李美慧的 基於語料庫之近義詞與中介語分析—— 以「改變」、「轉變」、「轉換」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近義詞、改變、轉變、轉換、中介語、語料庫的重點而找出了 Conducting synonym的解答。

最後網站Negligence | Wex | US Law | LII /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則補充:Negligent conduct may consist of either an act, or an omission to act when there is a duty to do so. See Restatement (Second) of Torts § 282 (1965). Four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onducting synonym,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文表向下動詞的語法及語意分析

為了解決Conducting synonym的問題,作者余瑞瑩 這樣論述:

本文藉由分析平衡語料庫4.0語料,研究中文表向下移動的近義動詞。根據中央研究院的詞頻表,本文選擇「落」、「掉」、「跌」、「倒」、「摔」、「降」六個動詞為研究主題。研究目的在於區分六個動詞在語法、語意及表述向下移動的特徵。在分析中,根據動詞的非賓格/非作格用法,將它們的句構分三大類:[客體/施事 動詞 補語]、[客體/施事 動詞 (____)]及[(____) 動詞 客體],當中客體/施事是動詞的核心論元。補語又可進一步區分為六類;介詞+處所名詞、趨向動詞+處所名詞、下、複合趨向補語、數量補語及結果補語。[客體/施事 動詞 (____)]中,動詞可單獨存在或接處所名詞或副詞。[(____) 動

詞 客體]出現在存現句、領屬句、無主語結構及致使結構。客體/施事的語意特徵,如具體或抽象、人類或非人類,以及重複共現的並置詞也納入分析以決定六個動詞表述的動作類型。 本文採用Talmy (2000a)的概念結構系統及Lakoff & Johnson (1980)的概念隱喻兩項認知理論作為理論架構。一方面將Talmy (2000a)系統內的分類精簡為10項以分析六個動詞表下移動作的特徵,這10項分類為:(1) 關注焦點、(2) 分別性、(3) 延伸度、(4) 情態、(5) 視角位置、(6) 視角距離、(7) 視角方向、(8) 關注階段、(9) 關注層次及(10) 驅動力。第一項說明移動事件強調

的成分,第二至第八項與動作特徵相關,最後兩項說明移動主體與動作起因的特徵。另一方面採用Lakoff & Johnson (1980)的概念隱喻中方位隱喻與實體隱喻來解釋六個動詞的隱喻用法。 研究發現[客體 動詞 介詞/趨向動詞 處所名詞]是六個動詞主要的句構。在此句構中,六個動詞在表具體下移動作時呈現差異。「落」表示自然動作、「掉」描繪與人類相關的突發動作、「跌」描述導致嚴重後果的人類動作、「倒」表達直立物體從垂直方向往水平方向下移的動作、「摔」表達與人類相關的猛烈動作、「降」則是代表能以刻度衡量的動作。此外,「倒」在視角距離與其他動詞有所區分,而「降」在強調動作階段與其他動詞有所不同。根據

六個動詞呈現的特徵,本文提出關注焦點、有界性、情態、視角距離、關注階段、主體類型與使動性為區分它們的主要類別。此外,「落」、「跌」、「降」表延伸義的語料數遠大於呈現基本義的個數,而延伸義與基本義之間的關係以方位隱喻與實體隱喻解釋。本文進一步提出此兩項隱喻不足以解釋「落」的延伸用法,而必須藉助其他隱喻類型,如事件隱喻,來補足說明。另外,六個動詞在書面語與口語語料的使用也被比較,發現「落」、「跌」、「降」傾向用於書面語,而「掉」、「摔」、「倒」傾向在口語中使用。六個動詞的句構類型亦隨著書面語/口語而變化。 本研究藉由比較六個動詞的句法、語意及在不同語境中的使用,分析它們的細微差異,藉此理解它們表

達的下移動作在我們的認知中有何不同,又如何反映在語言使用上。

基於語料庫之近義詞與中介語分析—— 以「改變」、「轉變」、「轉換」為例

為了解決Conducting synonym的問題,作者李美慧 這樣論述:

  近義詞教學需奠基於語言本體上的辨析。在本論文中,先歸納前人針對不同詞類的近義詞所採用的分析方式,之後針對目標詞「改變」、「轉變」與「轉換」透過國教院語料庫隨機各取1111筆語料,由字源探究、句法結構、共現名詞與副詞、語意角色、路徑概念與意象圖示多面向分析,並由中介語語料庫觀察學習者的表現。  透過語料歸納發現,「改變」傾向使動用法,最高頻句式為「NP1+改變+NP2」,「轉變」傾向起動用法,最高頻句式為「NP2+轉變」,「轉換」上述兩句式比例接近,不過「AB轉換」結構為其獨有。在共現名詞與語意角色上,這三個動詞的NP1皆以有生命體居多,語意角色多為施事;NP2的語意角色以〈終點類〉之下的

〈內容〉居首,〈主體類〉次之,三者皆可與抽象名詞搭配,另外「改變」以活動類名詞、具體有生命體,「轉變」以心理狀態類與有生命體,「轉換」以具體無生命體為相對高頻共現名詞。在高頻共現副詞上,「改變」較常與態度副詞共現,「轉變」較常與時間副詞共現,與「轉換」共現的「互相」、「相互」則未見於另兩個動詞。路徑上,三者皆極少呈現完整路徑,僅呈現部分視窗,在意象圖示上,「改變」、「轉變」為單一範疇內部有所變化,「轉換」則有兩個以上不同範疇的預設,「改變」的主事者最常共現,「轉變」的外部力量最常隱現。  在中介語表現上,學習者能夠主動使用這三個動詞,但是「改變」有詞類與用法上的系統性偏誤,也有語意搭配上的錯誤

,建議教師可給予學習者這三個動詞的共現句式與由語料庫篩選而出的高頻搭配詞,補充若要與「結果」共現的必備語法成份,並適時採用意象圖示說明語意內涵,由認知角度減少共現名詞搭配錯誤。